中亚波斯-突厥文明的宏伟建筑物
阿尔克(Ark)城堡是布哈拉重要建筑之一。该城堡始建于5—6世纪的粟特国家时代,因为当时的粟特处于西突厥汗国的保护之下,所以有人认为这最早用作西突厥士兵的驻扎地。在萨曼王朝、喀喇汗王朝时代,得益于中央集权国家的雄厚国力,阿尔克城堡得到了大规模的翻修与扩建。通过一番整修,堡垒的城墙加厚许
多,城堡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更新与完善,多数情况下用于军队驻扎,以及囤积军用物资。近距离对城墙来一个特写,城墙十分高大,但呈现的是顶端细、根基粗的结构,说明建造该城时以夯土+烧砖结构为主,城墙上突出的那些东西是铁棒、木棍之类的支撑物,起到固定作用。
卡扬宣礼塔(Minaret Kalayan)。布哈拉最高的古建筑物之一,塔高约47.5米,台阶共105级。该塔建于1121年左右,为喀喇汗王朝时代,但当时的喀喇汗王朝已经分为东、西喀喇汗,布哈拉为西喀喇汗主要城市。
卡扬宣礼塔由灰黄色的烧砖建成,塔楼周身布满了中亚突厥风格的装饰图案,具有几何图形的美感中世纪的卡扬宣礼塔是个多用途的塔楼。作为全布哈拉最高的建筑之一塔楼上平时派驻哨兵瞭望警戒夜晚则作为灯塔指引远方沙漠中的商旅驼队在伊斯兰教聚礼日作为传唤信徒的宣礼塔战争年代则用作传递军情的烽火台。
此外,该塔有时也作为刑场使用。古代突厥人王朝刑罚严酷,官府对贪官污吏、 不法军人、犯有重罪的宗教人员通常处以斩首、割喉、绞刑、沙袋刑、石刑等酷刑。卡扬宣礼塔便是绞刑与沙袋刑的刑场之一,所谓绞刑,就是将犯人喉咙系上绳索,将犯人从塔顶的窗户上推下绞死;
所谓沙袋刑,则是将犯人绑上厚重的沙袋,再将犯人直接推下高塔摔死。塔顶共16扇窗户,可以一次性处死16人。最后一张图是对塔顶来一个近距离特写。
图一:与卡扬宣礼塔对应。图二:卡扬宣礼塔、卡扬清真寺与米利—阿拉布神学院相互对应,构成了波依卡广场(Poi Kalayan Complex)。
在1512年的吉日杜万战役中,他率领少量兵力击败萨法维波斯帝国与巴布尔的10万联军,将萨法维势力逐出呼罗珊。
卡扬清真寺总长127米,宽78米,最多可容纳12000—15000人。院里四周为悠长的通顶回廊,共208根柱子与288个圆顶,清真寺内有很多大小房间,亦有一些改作了手工艺品的售点,在欣赏巨墙巨砖砌出的不同图案之余,也可以购物。
庭院中央的石亭为寝陵,相当于纪念碑,是布哈拉汗国时代,为纪念抵抗蒙古入侵的花剌子模将士而建。
与卡扬清真寺相对应的,则是米利—阿拉布神学院(Miri Arab Madrasah)。建于1530—1536年,同是乌兹别克布哈拉汗国时代。该建筑更多采用了彩釉瓷砖,因此色泽更为亮丽一些,图案也更为精美一些。用作伊斯兰教研究,目前还在使用之中,内部许多地方不对外开放。
同时,突厥人传统艺术表演也是这里一道亮丽风景。
马格克—阿塔尔图书馆(Magak-i Attari),原来是一座祆教寺庙,11—12世纪喀喇汗王朝、伽色尼王朝时代重新翻修,中亚古老的图书馆之一,不过由于经年累月的风化日晒,建筑表面已失去了光泽。
四周墙壁上的雕刻与花纹,这些花纹在突厥—波斯艺术品中很常见。
正面写照。
斯基泰塞种人建立萨曼王朝陵墓,建于9世纪末到10世纪初。这陵墓埋葬的是萨曼王朝的一代雄主伊斯马伊勒,他在位期间,波斯帝国的文治武功都很强盛,在军事上击败了喀喇汗王朝,夺取大片土地;在对内建设方面则大力发展经济,提倡波斯文化,使得布哈拉、撒马尔罕等古城成为亚欧大陆的明珠。
萨曼陵也是在方形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大穹顶,边角处有四根柱子,仅作为装饰 性构件。其外观移砖为主,附加一些陶制装饰性方砖。用陶砖砌成垂线、水平 线、对角线、圆形,组成丰富多彩的凹凸式图案,抵消了砖石的冷漠,仿佛为 编织物构成,将平面图案立体化了。是伊朗—伊斯兰建筑文化中“花式砌筑”的代表。
陵寝正面侧面照片。萨曼陵规模总体面积不大,但外装和内部工艺水平却很精致。
乌鲁斯伯克学院,建于15世纪帖木儿王朝乌鲁斯伯克时代。乌鲁斯伯克与他的祖父帖木儿不同,他不怎么看重军事与武力,而更为重视文化、科学与教育,因此他在位时期,是以波斯文明为基础的突厥—波斯文化艺术的一个繁荣时期。
补两张卡扬清真寺内部照片。
纳第尔—迪万—伯克图书馆,建于1620年,布哈拉汗国时期。较多的使用了彩绘风格。
顶端绘有两只吉祥鸟,吉祥鸟原型是波斯祆教神话中的圣鸟,同时也是乌兹别克突厥和维吾尔突厥、塔吉克神话中的神圣动物,所以吉祥鸟图案被广泛绘制在建筑、书籍、挂毯上,现在乌兹别克斯坦国徽上仍印有这种图案。
拉巴德客栈,位于乌兹别克纳沃伊州,萨曼王朝、伽色尼王朝、喀喇汗王朝时代建造的客栈,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休息点。客栈内景如下
最为众多文明的交流地,中亚在历史上留下了众多的物质文化遗产。9—17世纪代表突厥—伊朗文明的萨曼帝国、喀喇汗帝国、帖木儿帝国、布哈拉汗国等留下了众多雄壮宏伟的建筑,展现出中亚文明的精致。
中亚古建筑一般集中在两座城市,一个是布哈拉,一个是撒马尔罕,两城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文化遗产。
其中,布哈拉分为现代化的新城区,与古迹众多的旧城区,旧城区保存有中亚各个王朝修建的宫廷、城墙、堡垒、军营、图书馆、陵墓、清真寺、神学院等造型独特的古建筑。布哈拉的城市设计与建筑工艺精美绝伦。因此,布哈拉获得“中亚最大露天博物馆”之美誉,也是乌兹别克的旅游胜地。
除布哈拉之外,乌兹别
克古建筑另一个集中的城市便是撒马尔罕。撒马尔罕的情况与布哈拉类似,全市分为现代区与传统文化中心区。撒马尔罕在丝绸之路上是个极其重要的大枢纽,联系远东、印度、中东与欧洲交流的纽带。
粟特国家时期的康国便在撒马尔罕附近,萨曼王朝、喀喇汗王朝等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之后,城市又得到了大规模的
扩建,但在蒙古入侵时遭受破坏,突厥人帖木儿推翻蒙古之后,将撒马尔罕作为首都,现在留存的古建筑多是在帖木儿帝国时期建立,或者此后的布哈拉汗国。
乌鲁斯伯克图书馆。建于1417—1420年。位于雷吉斯坦广场的一侧。这是乌鲁斯伯克所建造的又一项文化设施,大量使用伊朗、突厥风格的彩釉瓷砖。
【图一】乌鲁斯伯克等人的雕像。
【图二】雷吉斯坦广场的另一侧,提拉卡利清真寺以及书院。建于16世纪末期,属于布哈拉汗国时代的古建筑物。
将镜头拉的远一些,可以看清整体的容貌与布局。
广场的又一侧,舍尔—多尔(sher—dor)学院,以狮子命名。该建筑建于1619—1636年,也是属于布哈拉汗国时代的建筑物。
顶端的狮子(一说波斯虎)图案。波斯虎、狮子与太阳的组合为波斯文化中常见的图案标志,深受波斯文化影响的中亚突厥人自然也会吸收这一文化符号。
侧面取景。
图书馆内部穹顶。
内部装潢。
沙赫静达(Shah-Zinda),支那语翻译为“永生之王”。沙赫静达建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为帖木儿帝国早期建筑物群。该建筑物群为帖木儿皇族的陵园,帖木儿本人也葬于此。入口处仍为经典的波斯拱结构。
沙赫静达的部分区域破损比较严重,陵园墙壁上的许多彩釉,由于风化日蚀的作用逐渐趋于掉色脱落,因此需要进行适当的翻修。
正面取景,正面波斯拱及其周边区域维护的相对而言还算好。
乌鲁斯伯克天文台和背面场景。天文台建于1430年,帖木儿王朝时期。为乌鲁斯伯克建立的又一项文化基础设施。这是中亚地区最大的古代天文观测场所。
图拉巴拜克可汗陵墓,土库曼斯坦库尼亚乌尔根奇。一般认为该建筑建于11-12世纪喀喇汗王朝时代,为附属于喀喇汗王朝的tore突厥部落所建,这个部落在今天的哈萨克、乌兹别克、土库曼等民族中仍有后裔。该建筑均可视为中亚地区的最完美的建筑之一。穹顶内365个细瓷部分代表一年365天,穹顶垂直下方的24个
弧形代表一天24小时,下面12个较大的弧形代表一年12个月,4扇大窗户代表一个月4个星期。
塔卡什可汗陵墓,土库曼斯坦库尼亚乌尔根奇。建于12世纪后期。塔卡什(Tekesh)为花剌子模王朝君主,苏丹摩诃末之父。
亚萨维陵墓,哈萨克斯坦的突厥斯坦州。14世纪末—15世纪初,帖木儿帝国时期。亚萨维是12世纪中亚苏菲派学者,他的学说对中亚突厥人有很大影响。1390年代,突厥君主帖木儿在亚萨维居住地土耳其斯坦修建这座陵墓。
巨大的拱门。
喀喇汗可汗陵墓,吉尔吉斯斯坦乌兹根。建于11世纪喀喇汗王朝时代。
布拉纳瞭望塔,吉尔吉斯斯坦巴剌沙衮地区。建于10世纪喀喇汗王朝时代,巴剌沙衮为喀喇汗王朝首都,以及大可汗驻地,这座塔作为前哨站派驻士兵驻扎,起到警戒作用。
乌兹根瞭望塔,吉尔吉斯斯坦乌兹根。建于11世纪喀喇汗王朝时代。【此推完结】
You can follow @dsbzhinatun.
Tip: mention @twtextapp on a Twitter thread with the keyword “unroll” to get a link to it.

Latest Threads Unrolled: